生活简史| 山水缘,三十年
信息时报 |2018-12-03 20:40:38

山水缘,三十年

卢瑜

山水相逢,缘起一方

白云山高,珠江水长。

三十年前,中大康园把天南海北的同学招到一起,寄望每个同学,去努力做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

二十六年前,风过江岸。似金秋的蒲公英,我们各奔前程,体验了不同的人生历程,付出了不一样的人生代价,感悟到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

11月,摇落各地的同学,被同一个声音所召唤:回来吧,回来呀。于是,中山大学88级的同学,从四面八方,乘兴而归。

归途中,我问自己,为啥想回去?还能回得去吗?

想到这里,有些老旧,不如从童话联想开去。

有只曾经陪伴过小王子的狐狸,望见麦田的颜色,就会想起它的小王子。为啥?因为小王子驯养了狐狸,他们之间便有了特定的关联。小王子的头发是麦田的那种金黄色,对狐狸来说,麦田的颜色便有了特殊的意义。

哦,麦田的颜色。那我的康园印象又是什么呢?

大草坪、香樟树?还是红砖绿瓦的教学楼?或是蛙声滚滚的动地歌?亦或那抹嫣红,某种图案,一丝味道?也许,不过是一次有质感的触摸、一场有温度的体验?

孙中山先生曾勉励中大学子:“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他的倡导激励代代中大人的家国情怀。然而,对于每一位同学来说,还存在着另一个维度的意义关联。那是由个体生命的唯一体验所构成的。

四载光阴聚康园,同学却因此而联上了一生的精神纽带。这纽带既关联青春向上的生机,也关联平淡如常的包容;既关联沉静思辨的笃行,也关联昂扬不拘的希望。虽然说到精神,有点儿抽象。可当我漫步校园,虚实之间,不经意中,抽象的意义,会化身在如诗如画的校园里,如影随形。

三十年,山水缘。印象中,校园的感觉仿佛变了,又似乎没啥变。这样的体验好奇妙!

聚,是一种缘分;散,是一种常态。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同学不能亲自到聚会现场,而有的则刚刚走出死亡阴影。每一种倔强人生的背后,都有着个人的艰辛努力。倔强的付出,其实也在赋能给其他同学。这次返校,大家见证了中文88暖心基金在线募捐的过程,那些关于快乐、友爱、道德、责任的内容,仍是师生、同学之间不老的在线话题。只是,身心融合的美好,会带来全然不同的体验。因此,老师们才会在校园相聚时,叮咛又嘱咐,同学们常回来看看啊,要亲身体验回家的感觉。


习得中文,此生有幸

作为一名中山大学中文系77级同学,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感叹自己的幸运。部分原因,来自于他所习得的中文。他认为“母语教育”不仅仅是读书识字,还牵涉知识、思维、审美、文化立场等。在这个意义上,学中文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

现代认知科学发现,世界在人的意识之外,然而人的世界却在自己的语言之中。 “你总是能想起一句别人的话,你活在别人的句子里”。也即是说,人所认知的世界,以及对于自我、他人、自然宇宙的种种关系的看法,其实离不开人使用语言的能力。

人生的下半场,自然免不了各种未知的境遇与体验。无论怎样,中文系“授我以渔”的基本功,将助力同学打开一扇窗。网络时代,或搞研究或做沟通,或赏艺术或作文学,甚至就是耍个贫、过把瘾,也总可以找到打开中国语言文学的适当方式。

回到中大中文堂,停一停、靠一靠,汲取精神的源泉,滋养探路的慧眼。然后,系好鞋带,吸一口气,我继续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