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9“好志愿者”蔡洽红:“捐髓”夫妻档 传递生命火种
2018-03-22 23:55:00



 

 正在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蔡洽红。
  

蔡洽红和丈夫麦杰伟都是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面对脆弱生命,她义无反顾,用血液传递希望的火种;时隔五年,她的丈夫接力,再次为他人的生命续航。

  好人简介:

  对于天河中学的学生而言,“蔡洽红”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因为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迹曾被写入考试题中。作为天河中学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常有学生追问她那段经历。

  2006年,当大多数人对“造血干细胞”的认识还很模糊的时候,她已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5年后,她的丈夫也走向造血干细胞采集室,为另一个生命传递火种。这是广东首对捐髓“夫妻档”,两名教师用行动感染越来越多的人参与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活动。

  好人说:“我只是做了件像献血一样普通的事,可能大家对造血干细胞的捐献不甚了解,希望通过我们的行动让更多的人参与。”

  拯救脆弱生命义无反顾

  身材看似瘦小却活力满满,这是“80后”蔡洽红给人的第一印象。十多年前,她已是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机缘巧合吧,2006年我还在读大二,正好遇到中华骨髓库广东分库在校园做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宣讲。”蔡洽红回忆,现场正在做采样招募,她和男朋友细听后都填了志愿捐献登记表,各抽了血样入了库。

  “如果我的血液能救助别人,何乐而不为呢?”五年后,她用行动兑现了这句话。2011年5月,蔡洽红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对方自称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告知她与一名血液病患者的白细胞表面抗原吻合,需要她的骨髓捐赠。蔡洽红说,刚开始她半信半疑,经过进一步信息核对,确认了此事的真实性。但她的心情也异常复杂:一方面为能挽救一条生命感到庆幸,另一方面由于对捐献过程的不了解及其产生的后果未知而有所担忧。

  “我的血管比较细,每次抽血都很困难,有时要扎三次针才能成功抽到血,对扎针也有点害怕。”蔡洽红坦言,当时大部分人还以为捐献骨髓是要从捐献者的骨内抽取,对此感到恐惧。随后,她开始在网上搜集资料、多方查询,也从工作人员那里进一步了解到,人群中骨髓吻合度达50%以上的概率不到百万分之一,能在骨髓库中找到相吻合的配型更是少之又少。如果她不捐赠,患者生存的希望就非常渺茫。

  随后,蔡洽红来到广州市陆军总医院做进一步的配型检查。经过数次配型化验,她成为那位患者唯一的一个捐赠者。“我是那位患者唯一的希望,没有理由拒绝。”在医院里,蔡洽红看到一位50多岁的母亲,正在给病床上一名脸色苍白的青年喂饭,青年极为虚弱,看着让人心疼。这一幕让她想到等待捐献的那位陌生人,可能正面临着同样的病痛亟需救援,为此她下定决心捐献。

  忍痛坚持捐献毫无怨言

  尽管时隔多年,对于住进医院的日子,蔡洽红依然记忆犹新。每次睡到凌晨4点时,护士会推门把她叫醒,进行捐献骨髓前动员剂的注射。因为只有这样,骨髓干细胞才能从骨髓释放到血液中,以便从外围血液中分离提取。“接受这样的注射需要5天时间,每天早晚进行两次动员剂注射,另外凌晨还要进行抽血以作为干细胞数量的监测。”在此过程中,蔡洽红的身体也出现了由于注射动员剂引起的头胀、腰酸等类似感冒的症状,而夜里这种不适会更加明显。

  蔡洽红回忆,那时夜晚翻身都会觉得全身疼痛。但想着救人要紧,她忍了过去。5天后,她迎来最大的考验。在分离造血干细胞时,由于分离所用的针头比平时抽血的针头要大两三倍,对于血管细小的她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护士多次尝试才将针头插入其手臂,然而没多久机器发出“嘟嘟”的鸣叫声,警示供血血压不足。无奈,护士只能改为从她的颈部血管取血。

  从颈部血管取血更疼,尽管如此,蔡洽红还是坚强地挺了过来。几经尝试,针头终于成功插入颈部血管,而她早已泪流满面。由于针头很粗,插在脖子血管处需要保持静止状态,稍稍一动就可能会出现危险,蔡洽红只能笔直地躺在床上,偶尔伸腿也是小心翼翼。在这4个小时中,她咬牙坚持着,成功采集到一部分造血干细胞。不过医生告知她,由于患者体型较大,第二天需要再采集一次才能达到所需的量。对此,蔡洽红没有丝毫犹豫,又在次日熬过了4小时。“这一点点的痛楚如果能换回一条生命,比什么都值得。”直到现在,她的手臂和脖颈处还留着针孔的痕迹。

  五年后丈夫也接力捐献

  在蔡洽红捐献后的5年,那个曾与她一起登记入库的男朋友、而后成为她丈夫的麦杰伟,2016年也被告知与一位患者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相合,随后成功献出10克干细胞作为“生命的种子”,二人成为广东首对捐髓“夫妻档”。

  麦杰伟是广州市协和中学的生物教师,在蔡洽红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中,他全程见证。“我自己当年捐髓瞒了很多人,怕家人担心,我把捐献时间延后到暑假,说是留在广州找工作。”2016年7月,被告知配型成功的麦杰伟走进了当年蔡洽红接受干细胞采集的同一间采集室。二人像爱心接力般,将生命希望的火种带给了另一个生命。

  “他们二人的传奇经历感染了很多人,也吸引越来越多人关注造血干细胞捐献,并参与到志愿活动中。”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广东省管理中心志愿服务大队副大队长陈秀娟连连称赞。作为生物学教师,他们时常以自身经历结合生物学知识,向学生普及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与同行开展分享会;当有人参与捐献时,他们还会参与陪同。“以前有人担心捐献会对身体造成影响,但你看我们现在都好好的,身体也很健康。”的确,二人组建了幸福的家庭,有一个漂亮的女儿,目前正在迎接二宝的诞生。一个个鲜活的干细胞,注入的是生命的源动力。他们用行动将善念传递,也为更多生命带去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