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好儿子”冯志敏:为瘫痪父亲撑起爱的天空
2017-02-23 17:25:00



  他用善良与爱心,用日复一日的坚持,打破了“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俗语。

  好人简介:

  冯志敏是南沙区榄核镇远近闻名的孝子。自父亲于2011年遭遇车祸瘫痪在床后,冯志敏长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父亲的衣食起居,直至父亲病逝。5年里,冯志敏没让父亲睡过一次湿被褥,而他,也从未出过远门。孝子冯志敏还是个热心肠的人,到贫困长者家中义务修理电线线路,主动向他人传授照料卧床病人的经验……

  好人说:“父亲病痛时,若是亏待了他,那我用尽一生也无法补还。”

  默默坚守 照顾“还童”父亲

  一走进南沙区榄核镇顺河村村民冯志敏的小院,便能望到一个1米多高的储物架,架子上摆放着螺丝、钳子、扳手等工具。这些家什是冯志敏谋生的工具之一,已被闲置多年。直到2016年下半年,36岁的他方才卸下多年的“保姆”重担,重操维修工旧业。

  左邻右舍口中,辞职在家专门伺候父亲的冯志敏是个难得的孝顺儿子。“他父亲出事故后,阿敏日日夜夜守在身边,他的做法完全打破了‘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老俗语,是镇上老老少少们学习的好榜样。”谈及冯志敏,顺河村村民郭伯伯连连称赞道。

  冯志敏原本有个三世同堂的幸福小家庭。在家中,他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2011年,冯爸爸骑摩托车外出工作时发生交通事故。从ICU病房出院后,冯爸爸“像个返老还童的小孩子,凡事都要人照顾”。为给父亲创造一个得体的晚年生活,尚处于事业起步期的冯志敏索性辞职在家,当起了全职住家“保姆”,照顾父亲冲凉、吃饭、翻身等大小事情,直至2016年9月份父亲病逝。“父亲身高1米7多、体重160多斤,帮他翻身、换衣、冲凉都非常费劲,我不放心其他人照顾。”另外,每月3000多元的保姆劳务费,对月收入不足5000元的小家庭来说,也是一项不小的开支。

  此后,照顾好父亲成了冯志敏生活中的最重要部分。每天早晨起来,冯志敏的第一件事就是为父亲洗脸、整理面容。虽是“男保姆”,但冯志敏异常细心温柔。父亲全身不能动弹,常常会大小便失禁,冯志敏丝毫不介意。只要床单、被罩、裤子染了污渍,他就立马帮父亲换上新的,生怕再影响了父亲的健康;父亲身上脏了,冯志敏会及时帮他擦洗,以免留下异味,想尽一切办法让父亲生活得更舒服、更舒心……

  一颗孝心 向长者传递温情

  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来说,褥疮是他们的“头号杀手”。为预防褥疮发生,冯志敏自学按摩保健知识,经常给父亲翻身拍背、增进血液循环;及时为父亲换洗衣物,保持居住环境的干燥清洁;在父亲床边安装一个门铃,以便在父亲晚间需要帮助时,能及时来到他身边……此外,冯志敏想出了特别的方式陪伴其运动。“把父亲的一只脚和我的脚绑在一起,两人三足带父亲运动。”卧床以来,冯爸爸从未生过一个褥疮。与此同时,冯志敏也成了一名称职的“护理员”。“家里有卧床的病人的话,要勤帮他翻身,防止长期一个姿势睡觉,生长褥疮;床垫要软些,保持床单和衣服清洁干燥;下身要保持清洁,大小便后要及时清洗;要勤帮他按摩、运动,防止肌肉萎缩;注意居室卫生,经常开窗通风,但又要避免穿堂风,当心着凉感冒……”

  生活中,冯志敏既是贴心照料父亲的“住家保姆”,也是村子里长者们的好帮手。在家时,有着一身维修好技术的冯志敏会免费帮村内的长者们维修风扇、水壶等小家电。父亲卧床休息时,冯志敏还会外出到榄核镇的居家养老中心提供服务,为中心80名长者们修补小家电。

  顺河村村民何楝女是特困户,已80多岁高龄。行动不便的她和患有眼疾的儿子,曾住在一间低矮潮湿的砖瓦房,房屋年久失修,电线老化,开关失灵,电灯已有一段时间不能照明。从他人口中得知这一情况后,有电工技术的冯志敏主动带上工具前往何楝女家中,为房屋重新布线。临走时,冯志敏不仅没收分文,还把自己的电话用纸贴在墙上,以便老人家能随时向其寻求帮助。墩塘村的林伯伯因高血压中风瘫痪在床,其家属缺少照顾瘫痪病人的经验。得知该情况后,冯志敏利用自己的经验,上门耐心向林伯伯的家人讲解照顾卧床病人的诀窍。

夫妻齐心 和睦共进退

  冯志敏在家照料父亲期间,家庭的日常开销事务,全靠爱人路姐一个人支撑。虽说日子艰辛,但性格内秀的路姐从未对冯志敏的决定有过异议。“家公身体健康时,很能干,对我也非常好。他生病了,作为子女,我们理应回报他、孝敬他。”路姐念叨着冯爸爸的好。

  冯爸爸后半生的苦痛根源于一桩意外交通事故。“父亲卧病在床,我们一家非常难过;而对事故的另一方来说,他们要赔偿、心有愧疚,生活也有疤痕。”因此,生活中,冯志敏小两口格外关注交通安全教育的话题,并积极参加到社区安全教育活动中。

  “任何情况下,都要遵守交通规则安全出行,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伤害的是两个家庭。”路姐说。对未来的生活,小两口充满了期待。“相比同龄人,我们的奋斗期可能要晚了些。但我不想给生活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冯志敏如是说。